Saturday, March 30, 2013

聆聽和想像


老大6歲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很傷心的說,“我希望我長得像班上其他的女孩一樣(她是班上唯一的亞洲女孩,大多數在她班上的女孩是白人)。”這已經不是她第一次講出類似的話。還好那時我剛讀了一本書,“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by Adele Faber and Elaine Mazlish,準備好和她一起解這個心結,我拿出紙和筆來,和她一起坐在沙發上,說:“假如我們有魔法可以改變你的樣子,你會想改變什麼?”我們從頭髮的顏色,眼睛,鼻子,一直到膚色,討論了所有和長相有關的部分。結果,她覺得她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還長的不錯(我鬆了口氣,心想‘好險!’),只有頭髮的顏色和膚色不好。這樣一來她心情好了些。然後我說,“我好希望自己真的有魔法可以讓你實現你的願望,但如果你願意,等你長大後你可以染頭髮。”她笑了笑,以後再也沒有提到想變成白人女孩的事。當然現在她想的是身材胖瘦和尺寸的事,但那是另一個不同的話題。

為什麼一個半小時的討論就可以解決困擾她許久的心結呢?原因有兩個,第一,我讓她知道在我心中,她的困擾的確是一個問題,而不是小朋友的胡思亂想,她覺得受到重視與被理解。一個孩子如果不覺得自己被理解或是她的問題沒有被聽到,她的情緒就無法抒發,也就不能客觀地看待眼前的問題。另一個原因是透過分析和考慮所有她想要改變的部分,她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麼糟。這就再次映證我之前提到的一本書,“不只是說我愛你 ( More than saying I love you: 4 powerful steps that help children love themselves by Andrea Goodman Weiner)”所說 思想測謊器”( Thought Lie Detector):當我們花時間和孩子討論及分析一個問題時,她會發現事情和自己原先想像的也許頗有差距。我們經常忙得沒有時間聽我們孩子的困擾,或急於給她們答案。在我以前學習當輔導員以及和我的家人相處的經驗中,我學到一點你不能把一個解決方案直接交給對方,他們通常會找理由拒絕,特別是那個人的情緒還未被化解前,他通常會告訴你,你根本不瞭解情況有多複雜或困難。之後你和你要幫助的人雙方都會覺得很挫折。當我們面對一個成年人的憂慮和抱怨時,我們通常比較能夠用心聆聽和支持她自己去想一個解決辦法。我們何不也試著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Alph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