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個青少年嗎?我的老大已經12歲了,她的思想行為越來越像一個青少年。她的情緒起起落落,不喜歡和我們一起出去,但當她和她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時,兩人又笑又鬧,快樂無比。我們做父母的,與她共處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有時令人氣餒和沮喪,有時卻又充滿樂趣。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腦力激盪 (Brainstorm),是由丹尼爾J.西格爾博士 (Dr. Daniel J. Siegel)所著,我從中獲得一些有關青春期大腦發育及心靈成長的知識和見解,非常有助於我調整與我的青春期女兒相處時的態度。以下是一些書中的訊息我認為值得與大家分享,
多巴胺 (Dopamine)是一種神經傳導素,推動我們去追求刺激及回饋。在青春期,平時多巴胺在大腦的含量較低,但一旦有任何刺激或經歷讓它的含量增多時,更多的多巴胺會在青少年的腦部釋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平常如果沒有從事刺激或新鮮的活動時,青少年常常會喊無聊。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腦力激盪 (Brainstorm),是由丹尼爾J.西格爾博士 (Dr. Daniel J. Siegel)所著,我從中獲得一些有關青春期大腦發育及心靈成長的知識和見解,非常有助於我調整與我的青春期女兒相處時的態度。以下是一些書中的訊息我認為值得與大家分享,
多巴胺 (Dopamine)是一種神經傳導素,推動我們去追求刺激及回饋。在青春期,平時多巴胺在大腦的含量較低,但一旦有任何刺激或經歷讓它的含量增多時,更多的多巴胺會在青少年的腦部釋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平常如果沒有從事刺激或新鮮的活動時,青少年常常會喊無聊。
這種在生理上的改變〈多巴胺平時含量較低但釋放量較多〉,使青少年很容易對一些東西上癮,例如咖啡因,糖,藥物,酒精等刺激物質。在剛喝了一杯咖啡或吃了一塊蛋糕時,我們通常會感到興奮,覺得世界變得美妙,一切都充滿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當咖啡因或糖的效果消失後,我們會覺得情緒低落,想再喝或吃這些刺激性物質,讓自己再回到情緒高昂的狀態。這種高低起伏的機制和使用酒精或藥物的效果十分相似。
青春期的另一個特點叫超理性 (hyperrationality):青少年通常能理性的分析一個行為的利弊,然而,當他們在評估這些好處和壞處時,他們往往太注重利益而忽略弊端,並覺得為了其中的好處冒風險是值得的。因此,超理性往往使自我控制淪為英雄無用武之地。青少年需要學會往遠處看,相信自己的直覺,不要為眼前短暫的歡樂而犧牲了自己的將來。西格爾博士引用了一個例子來示範如何使用青少年的超理性特點去倡導反吸煙運動。他提到當公益機構強調煙草公司是為了盈利才想辦法推銷香煙,因此青少年應該要抵抗這些“邪惡”的大人將他們洗腦。這比提供醫療信息和宣導吸煙如何摧毀健康等嚇人圖片要來得更有用。
除了對大腦發育的相關信息之外,西格爾博士還提到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和其他成人所建立的各種不同的依附模式 (models of attachment), 並分析這些模式如何影響我們未來與他人的關係。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發明的“Mindsight工具”,那是你日常生活中可以練習的活動來改善自我觀察,同理別人,整合我們學習的能力,並由此改善我們與他人 (包括你家中青少年) 的關係。
你看過腦力激盪了嗎?如果沒有,你可從當地圖書館借這本書,開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