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8, 2012

做家事與零用錢—part 1


孩子們都有需要的東西和想要的東西。雖然父母能提供他們的日常需求,卻不一定能完全滿足他們的願望。事實上,我覺得父母也最好不要無限制的滿足他們的需求。在這時候零用錢就派上用場了。我第一次想到要給零用錢的時候是我大女兒4的時候。雖然我們在商店購物時,她從來沒有因為要一個玩具而大吵大鬧,但是我可以看出來她多麼希望能買一些她想要的小飾品或小玩具。即使我們已經提供孩子所需要的一切,有時他們還是會想要買一些東西,就像大人一樣。就在那個時候,我正好看到一本書叫做 “錢不長在樹上” (Money doesn’t Grow on Trees),作者是尼爾S.戈弗雷(Neale S. Godfrey)。這本書告訴父母如何教孩子很多不同的金錢觀念,例如如何賺取零用錢,做預算,去銀行存款以及投資。由於當時我的孩子還小,我只採取了作者的“賺零用錢”的觀念和“四罐預算制度”。

 
基本上我的小孩是以做家事來賺零用錢。在我解釋“賺零用錢”的程序之前,我想先強調一個觀念,並不是所有的家事都可以讓孩子用來賺零用錢的。有一些事情,例如收玩具,整理自己的房間,做功課和念書是她們應盡的本份,不應被付零用錢的。這些工作在“錢不長在樹上” 的書中被稱為“家庭公民的義務”。同樣的,如果她們在廚房裡自己烤蛋糕,之後把廚房整理乾淨(如洗碗碟或擦拭檯面)也是他們該做的,因為你本來就應該要把用過的地方收拾乾淨。所以只有像以下的工作可以得到金錢的報酬: 晚飯後洗碗,擦桌子,倒垃圾,拖地,這些對整個家庭有幫助的日常瑣事。

 
老大的第一份工作是檢查家裡所有的垃圾桶,如果滿了,就要綁起來,放到門口,再把一個乾淨的袋子放在垃圾桶裡。在開始執行前,我教她如何判斷一個垃圾桶是滿的,以及如何將一個新的塑膠袋放進垃圾桶裡(她已經知道如何把塑膠袋綁起來)。等她大了些,老二也需要一份工作時,我就教老大怎麼洗碗。等老大會洗碗後,我們給她加薪,把她的工作換成每天晚餐後洗碗。老二做了一陣子收垃圾的工作後,不僅抱怨連連,還經常等到垃圾桶的垃圾滿出來才收。最後在我們雙方都受不了後,就把她的工作換成擦桌子及電爐表面。

 
有時候,我們也會給他們一些打零工的機會,來賺取額外的零用錢,我們會讓他們事先知道工作的性質和薪水,他們可以決定是否要做。
 

下一次,我會談談我們是如何運用“四罐預算制度”來發她們的零用錢。

Sunday, December 2, 2012

願望


聖誕節又快到了。我兩個女兒以前每到這個時候總感到自己很可憐。原因是:假期過後,她們的朋友們都在談論拿到什麼聖誕禮物,而她們並沒有在聖誕節時拿到禮物。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們不用禮物來慶祝孩子們的生日或聖誕節是很殘酷的做法,然而,我們不希望她們養成要禮物的習慣,認為拿聖誕或生日禮物是理所當然的事。一但這個習慣養成,有些孩子就不會珍惜他們所得到的東西。而且萬一沒拿到他們想要的禮物,反而還會怨天尤人。如果他們必須花時間或精力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不僅比較會珍惜這些東西,也會在必要的時候作出明智的抉擇。有了這點考量,我們在兩年前做了以下活動,來讓我們的孩子有一些購物的樂趣,並從中練習存錢和編預算

在聖誕節前兩個月,我們開了一個家庭會議,請孩子們把她們最想要的五樣東西列出來,並且估計每樣東西的價錢。然後,全家一起動動腦,想辦法存錢來買這些東西。例如,我們估計每週花在買零食上約10元美金,出去度假兩晚會花300美元。如果感恩節不出去玩,再加上一個月不買零食,我們就可以省下340元來買東西。為了鼓勵她們努力存錢,我們用一個曲線圖來顯示每個星期存錢的進度。等到存夠買她們單子上第一樣東西的錢後,我們就去買那兩樣東西。就這樣,在幾個月之內,我們不僅買了他們單子上前三樣東西(最貴的是任天堂的DS),也戒掉了每周吃很多零食的壞習慣!

今年,我們讓她們選擇要在聖誕假期去度假,還是用這筆錢來購買我們每個人想要的東西。猜猜他們選擇了什麼?當然是現金啦!接下來大家就開始分頭規劃和研究該如何花這筆錢。由於年齡和性格的差異,老大計劃把她分到的大部分錢存起來,老二則決定要花掉所有的錢。她並且和爸爸合資一起買了一個較貴但兩人都可以用的東西。無論她們選擇哪種方式,這些都是可貴的學習經驗!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2

獎勵或賄賂?


有一天,在游泳池畔,我和一個媽媽談天,她的兒子和我大女兒一起上游泳課。她說,你女兒上課好認真,她看起來一直都很努力學習老師教的東西。  她接著又說,她希望她兒子能通過測試,而進到下一級。  結果她兒子對她說:“我如果進級了,你要給我什麼獎品?”  這讓我想起老大小時候學琴的事….


我大女兒從小音感和節奏感就很好。所以在她6歲的時候,我讓她去社區中心辦的鋼琴班上課。每當她練琴的時候,對我們兩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折磨。她不想練,我也沒有耐心督促她。我就告訴她,你如果不想練琴,等上完這8堂課,(社區中心的鋼琴課一期8堂課),你就可以不用學了。8堂課後,她高興地退出,我也不再提學琴的事。一年後,她對我說:“媽媽,我好想要像一個真正的畫家畫很逼真的圖。”於是我就讓她去學畫。每當我去畫室接她時,她總是滿臉笑容的告訴我她今天又畫了什麼。平常在家,她自己沒事就練習素描或畫水彩。三年多後的今天,她仍然在學。另一方面,我的小女兒現在已經學了一年多的鋼琴,而她也願意繼續學下去。由此我和我先生了解到:如果我們的小孩對一項技能有興趣,她就比較有可能去持續學習。我們教育孩子的理念也是如此:如果小孩對一項技能有興趣,我們會支持她,但她也必須要做到她的本分。要不然,我們就把錢省下來,也不用一天到晚跟在她們後面嘮叨。

你可能會認為我從來都沒用過獎勵系統。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也像許多媽媽一樣用獎品和貼紙系統來訓練她們上廁所或刷牙。但我知道,獎勵制度有它的問題,它會讓孩子們仰賴外在的誘惑來做該做的事,而無法從內在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少使用獎勵制度。當我們的孩子到了上小學的年齡時,我們就完全放棄獎勵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讓她們在有限的範圍內做選擇 (limited choice) 及自然的行為結果 (natural consequence)

Sunday, November 4, 2012

創造 v.s. 浪費



在我有孩子之前,我曾經教過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幼兒。我的工作是使用不同的玩具(自製或商店買的)來教他們不同的認知概念。我在讀研究所的時候,還寫了一篇文章分析玩具如何啟發兒童的認知概念和技能。因此,在我有了孩子後,我常想買一些我認為有用的玩具給她們,特別是當她們還小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如果我買了這個玩具,他們會學到這個概念,或者會自己玩得很開心。

在我老大兩歲的時候,有一天,她在玩紙娃娃小鼠波波 (Maisy Mouse)。她希望她能也有波波好朋友的紙娃娃(松鼠,小雞)及多幾件紙衣服來玩。我媽那時正好在我們家,我們便開始著手繪畫,剪貼,甚至用針線做了手腳會活動的紙娃娃,我女兒在旁邊負責著色。等我們做好了,他們像店裡買的一樣好,而我們也度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今年,當萬聖節來時,我兩個女兒自己做了她們的特殊服裝。我大女兒她的好朋友用大塑膠袋和彩色膠帶做了小禮服,而小女兒用我的舊斗篷,硬紙板及顏料把自己打扮成死神。她們更小的時候,我也曾用家裡的衣服和材料幫他們打扮成公主和吉普賽女郎。所有這些經驗不僅有助於她們的成就感和輔助她們的創造力,還可為我們節省金錢和減少浪費

Sunday, October 21, 2012

”不只是說我愛你”—Part 2


上週,我提到一本書,“不只是說我愛你 ( More than saying I love you: 4 powerful steps that help children love themselves) 由安德烈古德曼韋納 (Andrea Goodman Weiner) 所著。這是一本教孩子自愛的書。我已經解釋了自愛 (self-love) 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很重要。這個星期,我想與大家分享兩個在書中提到的活動。

第一個活動叫比你更是你” (Youer than You)。這是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去讚美或回答孩子。孩子小的時候從父母的眼中來看周圍的世界。他們吸收父母想法和意見,把這些當作是自己的想法,或來弄清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經常聽到父母或老師說:“我喜歡你畫的這幅圖,“我喜歡你幫助強尼收好了所有的玩具”或“我很高興你這次考試得一百分。這樣的稱讚,把重點都放在大人身上,等於是鼓勵孩子從外在尋求贊同。讓我們換一個方式回答把重點重新回歸到孩子身上。例如,當孩子問你是否喜歡她的畫(我的女兒以前大約每週問我這個問題一次),你可以問她:“那你呢?你喜歡你的畫嗎?(而不是說,“我喜歡),在她說“是的之後,你可以說,太好了,因為你喜歡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個例子是“你一定很自豪這次考試考這麼好,因為我知道你花了很多時間準備 "你真是強尼的好朋友,幫助他收拾他的房間。  透過使用你”開頭的句子,你把重點重新回歸到孩子身上,讓她知道她對自己的想法或感覺,其實比別人對她的想法或感覺更重要。

第二個活動是“思想測謊器”( Thought Lie Detector)。如果你的孩子,常常擔心這,擔心那的, 這個活動會對你的孩子特別有用的。人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想法,其中負面的想法佔大多數 。當消極或負面的想法經常出現在你的腦中,時間久了,它往往成為你認為的現實。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們首先要教我們的孩子能警覺到這種沒有益處的想法。這些負面想法有時包含“應該”這個詞,例如我不應該在課堂上發表意見的,現在大家都認為我很笨我應該要考好一點的,現在我永遠不會進一個好的大學  或者,你可以教你的孩子能警覺到由負面想法所引起的感受,如恐懼,焦慮,或覺得喉嚨哽咽,想要哭。當你的孩子被這些毫無根據的消極想法所困擾時,你可以問她:“你這個想法是有根據的嗎?”如果她回答“是”,那你再問下一個問題,你是根據什麼呢?  她找到證據支持這個消極的想法。在她明白這個消極的想法是毫無根據後,你就可以:“那妳覺得妳應該有的想法或感覺是什麼?”然後你可以幫助她找到可以支持這個更接近真實想法的證據。

這本書裡有其他更多的有用和有趣的活動,適用於孩子的一生,從他們出生前(胎教)18歲。事實上,這些活動也可用於成年人,所以妳也可以從中學到東西。就像中國的一句老話,“教學相長

Sunday, October 14, 2012

“不只是說我愛你”—part 1


今年夏天,我讀了一些有趣的書籍。其中有一本書,我想推薦給所有的家長,不只是說我愛你:4個幫助孩子愛自己的步驟( More than saying I love you: 4 powerful steps that help children love themselves)。作者是安德烈古德曼韋納 (Andrea Goodman Weiner)。這是一本很短的書,談論自愛 (self-love) 的重要性,以及家長如何幫助子女實現自愛。在每一章節的結尾都有對整個章節的重點複習,這樣可以刷新你的記憶。她還提供父母可以和子女做的有趣活動,既方便又實用。

什麼是自愛?為什麼我們需要自愛?自愛是 理解並無條件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也可以說是以全盤接受及沒有成見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擁有這種態度必須是現在式,而不是未來式。舉例來說,自愛不是像說 “等我拿到第一名,別人就會愛我,而是“我知道,數學現在對我來說很難,但我很會地理歷史。在數學上,我可以花多一點時間改進  自愛並不是教孩子以自我為中心或養成別人都欠我的意識型態。也不是教孩子們認為他們比別人高一等,或認為其他人該給我特殊待遇的態度。自愛是要仁慈的對待自己,並用同樣的愛去看待他人,就像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會自愛的人,是一個有自信和仁慈的人。你誠實的評估自己,不苛刻也不誇大。當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不會花時間在自我攻擊或抱怨為什麼別人都看不到你的潛力。相反的,你可以享受你的生活和努力改進你需要改進的部分。這是你可以給你的孩子最好的禮物。讓她一生免於不必要的自我懷疑和貶低自己。這會幫她內心變的更堅強,而能較快樂的生活。這也會給她愛別人的能力,從而得到更多別人的愛。在下一篇文章,我將分享本書兩個有趣的活動。

Got Milk?


我兩個女兒從來不喜歡喝牛奶,尤其是全脂牛奶。因為她們覺得有一股味道。 平常在家,我只要求他們每天早上喝一杯豆奶(我們現在已換成喝杏仁奶),之後就不再喝任何乳製品的飲料。以前每年我們去小兒科醫生那兒做年度檢查時, 喝多少牛奶總成為我們的討論重點。我們的對話通常是這樣子的,

醫生:“她一天喝幾杯牛奶?
我:“只有早上一杯豆奶。
醫生:“這樣子鈣不夠喔。她需要喝更多的牛奶。
我:“我們也吃很多的綠色蔬菜,豆腐和豆乾,這些也都有鈣啊。
醫生:“對啊,但她還是需要更多的牛奶,她的骨骼才夠強健。

兩三年下來,我終於妥協了, 決定要讓我的孩子喝更多的牛奶。由於豆奶比較貴,我就買脫脂牛奶。為了讓他們喜歡喝,我在裡面加上巧克力糖漿,這樣他們就可以喝巧克力牛奶,這成為她們的晚餐飲料。幾個月下來,我的大女兒開始發胖,也開始鼻塞,流鼻水,即使那時不是過敏的季節。

兩年前,我讀了T.柯林·坎貝爾博士寫的一本書中國研究” (The China Study by Dr. T. Colin Campbell)。同時,我的大女兒的中文老師轉寄一份視頻給所有的家長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81454phu6A。這是一位醫生談論喝牛奶所引起的問題。看完這個視頻後,我做了一個決定….

我停止了女兒們的巧克力牛奶及其他的乳製品(如優格和起司)。我也不再每天喝牛奶,吃起司。短短一個月內,我看到我的女兒們和我自己身體都有一些變化。老大的鼻塞和痰減少了。小女兒的咳嗽也停止了。我原先每天早上眼睛有的一些分泌物也消失了….

我們偶爾還是會吃乳製品,如比薩,冰淇淋,起司三明治。但是,我們家裡不再留置任何的乳製品。每次我們出去吃過一些牛奶製成的食品後,我都會注意到我自己的痰或是眼睛的分泌物又多了 一些….